来源:北京商报
4月27日下午,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论坛以“共建创新共同体,赋能美好京津冀”为主题,现场共有34个协同创新项目签约。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迈入从“单向疏解”转向“双向互通融合”、从缩小各自内部差距转向增强区域整体实力、从“破藩篱”转向“建生态”的新阶段。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
论坛以“共建创新共同体,赋能美好京津冀”为主题。论坛上,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表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协同延伸、创新生态培育,携手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09.8%,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表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刘冬梅介绍,十年来,北京输出天津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4年的38.8亿元上升到了82.1亿元,以年均8.7%的增速在增长,特别是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北京输出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也由32.4亿元快速增长到274.8亿元,2431家中关村企业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5163家。此外,河北“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全国排名比2014年提升10位。
刘冬梅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三地互认衔接的科技创新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023年,京津冀创新券互认机构达到1155家;共同建立异地迁移企业跟踪服务机制,成功打通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搬迁障碍。
同时,***性引导基金作用不断增强。京津冀设立“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6.37亿元。
此外,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推动京津冀三地技术成果信息融通汇聚,实现近9000项技术成果面向京津冀技术市场开放共享。
供给及需求清单
论坛现场共有34个协同创新项目签约,包括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平台、京津冀产学研合作与服务、创新企业入驻产业园区等三大类型。
同时,论坛发布了《京津冀科技成果供给及需求清单》,包括百余项北京科技成果供给清单以及80余项天津和河北技术需求清单,内容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京津冀协同创新应用场景需求”共发布72项先进算力创新应用场景,包括钢铁、医药、汽车、新能源、化工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和算力项目建设技术需求。雄安新区发布4类数字城市场景,包括全域IPv6、城市鸿蒙、城市智能网联和Risc-V场景领域。
此外,论坛举行了“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启动上线仪式,平台地图集中呈现京津冀范围内的成果转化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产业空间载体等五大类337个创新***。
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园区部部长杜玲表示,“这些高新区里三地创新***比较密集,所以我们做这个平台地图集中展示这9个高新区的科技创新***,期望尽快吸引***落地京津冀,使京津冀进一步成为一个整体”。
“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是中关村论坛首次搭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对话平台,就是要释放以创新驱动京津冀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信号,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在三地的转化和落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积蓄创新势能。”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技协作与支援合作处处长周静为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冉黎黎